1988年,李鹏任总理后心里没底,邓小平鼓励:要学习周总理的风范

发布日期:2025-04-13 12:48    点击次数:92

1945年,邓小平从战场回到延安参加党的“七大”,在那里他初次遇见了17岁的李鹏。知道这位年轻人是李硕勋的儿子后,邓小平紧紧握住他的手,深情地说:“当年我和你父亲在上海一起干地下工作,后来他在海南岛英勇牺牲,真是令人痛惜!”

在周恩来、邓小平等中央领导人的悉心培养下,李鹏的成长道路相当顺利。1948年,他和其他20多位烈士子女一起被派往苏联深造,进入莫斯科动力学院水利发电系学习。在苏联的六年时间里,李鹏不仅学习用功、成绩突出,还担任过中国留学生党支部书记和留苏学生会主席等重要职务。1955年,李鹏完成学业回国后,主动申请到基层锻炼,被安排到吉林丰满发电厂担任副厂长。

1958年秋天,邓小平带着视察团来到丰满发电厂,当时30岁的副厂长李鹏正巧赶上了这关键的一刻。邓小平走上水库大坝,看到水库里的水因为发电太多都快干了,他一点也没责怪在场的人,反而用平和的语气说了一句:“以后你们得学会按照经济规律来做事。”这句话让李鹏印象深刻,也成了他职业生涯中的重要一课。

邓小平听到厂里一位年轻干部这么解释:"水库快空了,这事儿有俩主要原因。一个是秋天用电量猛增,另一个就是之前闹的那场大旱给闹的。"

邓小平听完汇报,先表扬了这位干部积极的工作态度,接着话锋一转,说道:“做事情不能光听别人说,得把耳朵堵上,实实在在去干。”他用“用棉花把两个耳朵塞住”这个形象的比喻,强调了务实工作的重要性。

通过这件事,李鹏对当领导有了更深的理解:做事得讲原则,但也不能打击下面人的干劲。最让他印象深刻的是,邓小平发现电厂水库快没水了,马上调集物资帮忙解决。这种既严格又给力的做事方式,后来成了李鹏自己当领导时的重要参考。

1977年邓小平重新掌权后,他发现中央领导层普遍存在年龄老化的问题。他特别强调,实现领导干部的新老交替是当务之急。在一次重要会议上,邓小平直言不讳地指出:"目前最紧迫的问题就是缺乏一批既有干劲又有专业知识的年轻干部。没有这样的人才队伍,四个现代化就无从谈起。我们这些老同志必须清醒认识到,培养接班人的工作刻不容缓。要是再拖延下去,四个现代化就会成为空谈。"

邓小平提出的老干部退居二线、提拔年轻干部的政策,在实际执行中遇到了不少困难。1980年年底,电力工业部的刘澜波部长觉得自己年纪大了,主动提出要让位。他推荐了当时52岁的副部长李鹏接任。李鹏在电力系统干了很多年,既有能力又有经验,确实是个挺合适的人选。

刘澜波把意见提交到中央后,没想到遇到了不少反对声音。不少人对让年轻人担任党和国家重要职位这事儿挺不放心的,觉得他们"太年轻,靠不住"。电力工业部里也有不少老同志,他们一块儿给中央写了信,表达了他们的看法,明确表示不同意让李鹏当部长。

1981年初,省市委书记座谈会上出现了一个重要转折。邓小平在会上明确提出:"党内出了刘澜波这样的开明干部,大家都应该向他看齐!"与此同时,陈云也站出来表态:"李鹏在电力领域干了30多年,完全有资格当部长。"有了这两位重量级人物的支持,事情很快有了结果。同年2月,李鹏正式出任电力工业部部长。这件事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震动,因为它打破了以往论资排辈的惯例,成为改革开放初期干部选拔的一个典型例子。

1985年那会儿,李鹏正干着电力工业部部长。面对外界质疑,他直接用行动说话。那一年,他跟邓小平聊起电力发展的事儿,特别有历史意义。邓小平问他:“到2000年,咱们得发多少电才能让经济翻两番啊?”李鹏立马抛出了“大家办电”这个新点子。邓小平听完特别高兴,说:“这下我就放心了,看来翻两番有戏!”这段对话,现在看还真有意思。

1988年4月,59岁的李鹏当上了国务院总理,面对突然压过来的重担,他直接说“我能力和资历都不够格”。5月5号,邓小平在家里见了这位新总理,开门见山地说:“我就怕你不敢放开手脚干!”接着,他给李鹏支招:“你得学学周总理,看看人家是怎么当大国总理的。”

邓小平在这次谈话里,不光强调了"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"这个大方向,还手把手教李鹏怎么跟美国、苏联这些大国打交道。李鹏说自己搞外交没经验,84岁的邓小平笑着安慰他:"周总理当年不也是从零开始,后来不照样成了外交高手?"

1990年那会儿,邓小平和李鹏之间那种既像老师又像父亲的关系,在浦东开发这件事上表现得特别明显。邓小平连着三次找李鹏谈话,直接跟他说"你是总理,浦东开发这事你得亲自抓"。李鹏听完立马行动起来,结果国务院只用了一个月就把浦东特区的政策给搞定了。这里面有个特别有意思的地方,就是邓小平亲自拍板的"参考深圳但别完全照搬"的思路,这一下子就让人看到了两代领导人在改革这事儿上的智慧碰撞。

除了正式的政治场合,邓小平和李鹏的互动也经常带着人情味儿。1985年大亚湾核电项目签约时,邓小平看到李鹏的夫人朱琳,就开起了玩笑:"上海姑娘怎么找了个四川女婿?"李鹏反应很快,马上接话:"云南姑娘不也嫁给了四川人吗?"这话一出,在场的人都笑了。这种轻松幽默的交流,让大家看到了领导人也有接地气的一面。

邓小平在晚年依然牵挂改革事业的延续。1992年南方谈话之前,他专门找到李鹏,强调“改革开放的政策要坚定不移地执行一百年”。《李鹏回忆录》里提到这段往事时充满敬意:“在我心中,他始终是最值得敬重的导师和前辈。”

李鹏的人生历程可谓传奇,从延安窑洞到中南海,从水电专家到大国总理,每一步都离不开邓小平的悉心关怀。两人长达半个世纪的交往,生动诠释了革命传承的真谛。这不仅体现在重大历史时刻的使命担当,更渗透在日常的点滴教诲中;既有在改革关键时期的坚定支持,也有在人生道路上的温情关怀。正是这种代际之间的薪火相传,为中国改革开放事业注入了持久动力,成为推动国家发展的重要密码。

#百家说史#